上图:山西建投集团总部大厦威严矗立
导语:
近年来,山西建筑行业"挂靠"之风盛行,他们无论有无施工资质或只要懂一点建筑行道的公司和个人,大都会通过关系“拉大旗作虎皮”挂靠在国企和央企下,进行四处承揽项目,借鸡生蛋,有些还被煞有介事地任命为经理。从而导致腐败滋生,经济犯罪、经济纠纷频发。
这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造成工程质量下降。更重要的是,而且使无数民工血本无归。
文中主角,一名原处级干部老姚的遭遇,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希望有关部门尽快介入调查整顿。
正文:
从山西建投系统一桩工程折射 违规挂靠之殇
——一个处级干部的坠落与侵吞700万工程款黑洞
2025年初冬,太原寒气逼人。老姚站在公安分局经侦大队门外,握着一叠银行流水单,双手在冬日的寒风中剧烈颤抖几乎晕厥。寒风卷着枯叶打在他憔悴的脸上,鬓角的白发与眼角的皱纹,刻满了比严冬更刺骨的绝望。
他刚刚从民警口中得知一个惊天秘密——2022年他刑满释放后,在他最无助的几个月里,全心投入的工程项目中,竟有200万元资金莫名其妙地被神秘转走。
银行流水显示:2022年5月30日至7月5日,本该由他向大同市政府索要的项目工程款,被分5笔从大同城建集团公司转至他信任多年的“好友”加“手下”项目经理孙贯军指定的账户,然后全部去向成谜。每一笔转账记录,都像一把尖刀,刺穿了他对生活仅存的期待。
这是他押上全部身家、甚至不惜触碰纪律红线换来的投资收入,也是他出狱后唯一的生活指望。9年前,他还是个手握实权的国家干部,出入体面,家庭和睦;如今,他是刑满释放人员、讨薪无门的工程投资人,妻离子散,居无定所。
01 双重身份,埋下隐患种子
事情要回溯到2012年10月。山西省五建集团有限公司出具一纸授权书,任命孙贯军为大同市南环西延东侧廉租房续建工程二标段项目经理。这纸看似规范的任命文件,实则是一场违规操作的遮羞布。
孙贯军表面上代表省五建,实则由山西汇川工程项目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派驻,其劳动关系、薪酬发放均在汇川公司,省五建从未对其进行过实质性管理。更关键的是,老姚作为该项目唯一实际投资人,投入了全部个人积蓄,甚至不惜借高利贷筹款。
彼时的老姚,还是某国家机关副处级干部,手握一定行政职权。他深知公务员不得经商办企业的纪律规定,却被工程项目的高额利润冲昏了头脑。
为规避监管,他们精心设计了这套"挂靠"模式:通过汇川公司作为载体运作项目,省五建仅提供资质,收取固定比例管理费,不投入任何资金,也不参与施工实际管理。
老姚以为这是"两全其美"的妙计,既能利用自身资源拿下项目,又能隐藏公职人员身份,却不知这层看似安全的"保护伞",早已为日后的资金侵占、人生崩塌埋下了致命隐患。这种"借壳生蛋"的挂靠模式,在建筑行业一度盛行,却如同埋藏在工程地基下的炸弹,随时可能因利益纷争而引爆。
02 身陷囹圄,项目失控
2019年6月,老姚因工程上一笔借款定为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铁窗之内,他失去的不仅是自由,还有对项目的控制权;而他人生的骤变,却成了某些人眼中侵占利益的"黄金机会"。
在他服刑的三年里,项目资金如同脱缰野马,被肆意挪用。根据后来汇川公司致省五建的函件证实,2019年6月至2022年5月间,孙贯军与省五建十五分公司负责人孟通荫相互勾结,在未取得任何授权的情况下,擅自支出工程款533.815万元。
这笔巨额款项中,仅有199.03万元能提供对应的材料采购合同、劳务结算单,用于工程直接支出;剩余334.785万元的支出凭证,要么是没有收款单位、没有具体用途的"白条",要么是标注着"其他费用""项目杂费"的模糊单据,既无老姚授权,也无汇川公司审批,明显涉嫌私分或挪用。
更令人愤慨的是,这些违规支出大多发生在老姚服刑期间,彼时他与外界隔绝,对项目情况一无所知,孙贯军和孟通荫正是利用了这一"信息真空期",堂而皇之地将工程款据为己有。他们甚至懒得编造像样的支出理由,仿佛认定这个"狱中的投资人"再也无力回天。
以上两图:孙贯军在2022年5月向老姚提交的失控三年“糊弄账”,其中孙贯军给自己和自己的哥哥孙贯一自行支取54.16万元“工资”。大同招待动辄几千几万元费用。
03 雪上加霜,高额扣款
2022年5月,老姚刑满释放。走出监狱大门的那一刻,他望着久违的天空,心中还抱有重整旗鼓、收回投资的念想。然而,现实给了他一记比牢狱之灾更沉重的打击——省五建孟通荫早已为他准备好了另一套"吸血"方案。
孟通荫以"第三方起诉查封省五建账户346万元"为由,对汇川公司及老姚实施了两项毫无依据的高额扣款。第一项是按年息24%的高利贷标准,扣罚所谓"利息损失"423万元,且坚决拒绝扣减汇川公司此前缴纳的50万元保证金及2018年8月的回款99.8万元;第二项是扣除律师费26.5万元,而省五建本身设有专业法务部,外聘律师既未与汇川公司协商,也未告知服务内容。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被查封的346万元始终在省五建账户内正常计息,该公司并未遭受任何实际损失。
老姚在举报材料中愤慨写道:"无损失却获利,涉嫌将高额利息据为己有"。
截至2025年,这笔所谓的"利息损失"已累计超过500万元。老姚多次要求省五建提供利息计算依据、律师费支付凭证,均被孟通荫以"内部财务规定"为由拒绝。这种近乎抢劫的扣款行为,让本就身无分文的老姚彻底陷入绝境,连基本生活都难以维持。
04 黑幕重重,200万神秘消失
2022年5月24日,老姚刑满释放。他不知道的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资金转移行动,已在他出狱的"信息空白期"内紧锣密鼓地展开。孙贯军、孟通荫与大同城建集团董事长杨某三人早已串通一气,等待着最后的"收割"。
仅仅6天后,一场蹊跷的转账大戏正式上演:
5月30日转45万元;
6月2日转45万元;
6月17日转45万元;
6月23日转45万元;
7月5日转20万元。
合计200万元工程款被分五次分批转出。这一操作时间跨度短、转账金额固定,明显是有预谋的突击转移。
事后核查的资金流转路径,更是暴露了三人的公然舞弊:作为建设方负责人的杨某,在未核实汇川公司及老姚意见、未要求提供付款指令的情况下,利用职权违规"加急"审批,将200万元工程款支付至省五建账户,为资金转移提供了关键来源;
孟通荫则绕过汇川公司正常审批流程,擅自指令省五建财务付款;
孙贯军伪造虚假的"材料款、劳务款"凭证,将款项转至自己控制的个人账户,随后在一个月内分多次全额提取现金或转走,资金去向至今成谜。
更恶劣的是,三人对老姚完全隐瞒了此事。2023年,孟通荫和孙贯军还以"调解工程款扣罚问题"为诱饵,欺骗老姚签署《承诺书》,承诺不再就工程款问题举报维权,企图掩盖这200万元被侵占的犯罪事实。
讽刺的是,直到2025年的“光棍节”的第二天,老姚这条“光棍”通过经侦案件调取银行流水,才发现自己被“好兄弟”等三人联手"摆了一道"。
05 挂靠之痛,行业明规则与暗风险
老姚的遭遇并非个案。近年来,建筑行业"挂靠"行为引发的纠纷与经济犯罪频发,无数实际施工人因这种违规模式血本无归。
2025年11月,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公布的一起典型案例中,原告张某无施工资质,通过居间介绍借用某建筑公司资质承揽工程,并支付100万元居间费。工程竣工后,因挂靠合同无效,张某不仅无法向挂靠公司主张剩余工程款,支付的100万元居间费也因合同无效难以追回,最终几乎血本无归。
法官在判决中明确指出:"任何试图通过居间、介绍等方式,规避国家关于建筑施工资质的强制性规定的行为,其所签订的居间合同或相关协议都可能被认定为无效,相关损失需自行承担。"
另一起发生在2024年的案例更具警示意义:浙江某建材商李某通过挂靠方式承接市政工程,投入800余万元后,挂靠单位以"工程款需优先支付公司债务"为由截留全部款项。李某起诉至法院后,因挂靠关系违法,其主张的工程款优先受偿权未获支持,最终不仅投资款无法收回,还因工程质量问题被追责。
这些案例与老姚的遭遇如出一辙,都印证了"挂靠"模式的致命风险:对于实际施工人而言,挂靠合同本身不受法律保护,一旦发生资金侵占、工程款截留等问题,维权往往陷入"无法可依"的困境;而资质出借方则能凭借合法身份掌控资金流向,为内部人员侵占利益提供便利。
正如法律界人士所言:"挂靠就像一场危险的赌博,赢了可能获得短期利益,输了则可能倾家荡产。"
06 法律利剑,为何难斩乱麻
"挂靠"行为在法律上的认定十分明确。最高人民法院在2025年11月发布的建设工程质量保护典型案例中明确表示,要从源头上惩治"三包一挂"等危害建设工程质量的违法行为。
所谓"三包一挂",即违法发包、非法转包、违法分包、挂靠施工。这些违法行为在建设工程领域长期存在,不仅引发大量经济纠纷,还严重扰乱建筑市场秩序、埋下工程质量与安全隐患。
最高人民法院在典型案例中进一步阐明:"建筑施工企业通过出借资质收取费用的,人民法院依法不予支持,还可以将违法线索移送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追究其责任,让违法行为人得不偿失。"
尽管法律态度明确,但挂靠行为为何仍屡禁不止?
核心原因在于利益驱动形成的灰色链条。对资质出借方而言,无需投入任何资源,仅凭资质就能收取工程总价1%-5%的管理费,几乎是"零成本获利";
对借入方而言,挂靠是突破资质限制、获取工程项目的"捷径",尤其在一些门槛较高的基建、民生工程领域,无资质企业或个人只能通过挂靠才能分得"一杯羹"。
此外,部分地方监管部门存在"重审批、轻监管"的倾向,对挂靠行为的查处力度不足,也让这种违规模式有了生存空间。
老姚案中,省五建作为国有企业,公然出借资质收取管理费,却对项目资金流向毫不监管,正是这种行业乱象的典型缩影。
上图:一派清明气象的山西五建集团大厦
07 监管风暴,全国整治进行时
实际上,国家对建筑市场乱象的整治一直在持续加码,一场覆盖全国的监管风暴已然来临。
2025年11月,南昌市交通运输局公布了一批公路工程招标投标领域违法违规典型案例,其中江西省某建设工程公司等三家企业因串通投标、出借资质等行为,被处以没收违法所得、限制投标资格等处罚;
同月,沈阳市财政局公布6起政府采购领域违法违规典型案例,涉及供应商提供虚假材料谋取中标、挂靠投标等行为,相关企业被列入不良行为记录名单;吉安市也通报了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领域典型案例,吉水县园区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将依法必须招标的项目通过肢解发包规避招标,相关责任人被依规追责。
在山西,监管力度同样毫不松懈。
2025年3月,山西省安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因业绩造假骗取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被住建部撤销资质证书,且3年内不得再次申请。
这些案例释放出明确信号:国家对建筑领域违法违规行为的整治已进入"零容忍"阶段,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试图通过挂靠、串标等违规手段获利,终将付出沉重代价。
然而,在监管高压之下,仍有像省五建、大同城建集团这样的国有企业,内部人员利用职务便利钻空子、非法侵占、勾结牟利,反映出部分企业内部监管机制的严重缺失。
08 人生崩塌,谁为悲剧买单?
老姚的悲剧,早已超出了经济损失的范畴,而是整个人生的全面崩塌。他从一名处级干部沦为阶下囚,失去了公职、名誉和自由;刑满释放后,不仅未能收回投资,反而被层层盘剥,陷入"无米下炊"的绝境;家庭也因他的违法行为和债务危机彻底破裂,妻子和孩子离他而去,年迈的老母亲因忧心过度一病不起。
汇川公司的10余名员工同样遭受无妄之灾,因工程款被截留,他们已被欠薪10年之久。
2023年春节前夕,老姚在致省建投、省五建领导的函中,写下了令人心酸的哀诉:"在2023春节到来之时,山西省建投集团、山西五建集团在两位领导的带领下取得了全年丰硕的业绩,集团上下共同庆祝公司繁荣昌盛,公司员工年底收入丰盛、家家幸福祥和。
而曾为省建投建设事业做出过贡献、甚至牺牲了个人前途、丧失了家庭幸福的项目投资人老姚、山西汇川工程项目管理公司的员工却面临失业、破产、穷困、无米下炊、无钱过年的惨痛现状!"
为了讨回公道,老姚带着员工们先后二十余次通过信访、电话、上门等方式寻求解决,却屡屡遭遇推诿拖延。孟通荫作为十五分公司负责人,长期回避接待,甚至连电话都不接;省五建信访部门则以"需核实情况"为由无限期拖延,从未给出实质性解决方案。
走投无路的老姚只能四处举债维持生计,同时搜集证据举报维权,昔日的处级干部,如今却成了奔波在各个部门之间的"上访户",尝尽了世态炎凉与人情冷暖。
09 警示与反思,挂靠背后的制度漏洞
老姚的遭遇,撕开了建筑行业挂靠模式下的多重制度漏洞与监管盲区,为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
资金结算不受保障是挂靠模式最直接的风险。实际投资人与资质出借方之间缺乏有效的资金监管机制,工程款往往直接进入出借方账户,实际施工人难以掌控资金流向,极易被截留、挪用。
老姚案中,高达533.815万元的工程款被擅自支出,200万元被突击转移,正是因为省五建完全掌控了资金支付权,且未建立任何针对实际投资人的权益保护机制。
法律保护缺失让维权之路难上加难。挂靠合同本身因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而无效,实际施工人的合法权益难以通过司法途径得到充分保障。即便像老姚这样掌握了明确的银行流水、函件等证据,在举报维权过程中仍面临举证难、追责难的问题。
监管责任落空是乱象滋生的关键。尽管法律法规明确禁止挂靠行为,但部分监管部门对资质出借、工程款支付等环节的监管流于形式,未能及时发现和制止违规操作。
老姚服刑期间和初获自由的一个月内,三年时间里700多万元资金被违规支出,却无人监管过问,暴露出建设方、施工方、监管部门的多重监管失职。
更严重的是,挂靠行为还埋下了工程质量安全隐患。实际施工人为了追求利润,可能会在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而资质出借方因不参与实际管理,无法保障工程质量。
最高法在典型案例中明确指出:"建设工程由缺乏相应资质的单位或者个人施工,会影响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甚至危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10 寒冬中的呐喊,公平正义何在?
站在太原初冬的寒风中,老姚的愤怒与绝望几乎能穿透纸背。他曾是体制内的一名处级干部,知法懂法,却因一步踏错以身试法;他希望通过工程项目投资获利,却没想到一步步踏入了精心设计的陷阱,赔上了事业、家庭和自由。
如今,他仅剩的诉求不过是收回自己的合法投资,让欠薪的员工能拿到血汗钱,却遭遇了层层阻挠与公然侵占。在2025年11月12日提交的举报材料中,他字字泣血地写道:"孙贯军、孟通荫、杨某于2022年5月30日至7月5日,隐瞒举报人(老姚),突击转移本项目工程款200万元,涉嫌职务侵占罪、贪污罪。"他恳请纪检监察机关和公安机关查明事实,追缴被侵占的资金,严惩违法违纪人员,还自己和员工一个公道。
老姚的悲剧,既是他个人过错导致的必然结果,也是建筑行业乱象的牺牲品。他的经历警示世人:法律的边界不容试探,任何试图通过违规手段谋取利益的行为,终将付出沉重代价;同时,建筑行业亟需加强制度建设与监管力度,彻底铲除挂靠这颗"毒瘤",规范市场秩序,保护合法经营者的权益。
建筑行业"挂靠"这颗毒瘤,不仅侵蚀着工程质量和安全,更吞噬着无数家庭和人生。老姚从处级干部到”一无所有“惨遭“欺瞒侵害”的人生轨迹,警示着我们:人生没有捷径,规范才是保障;法律的红线不可逾越,行业的底线不可触碰。
近期,最高法发布建设工程质量保护典型案例之际,我们期待相关部门能以老姚案为突破口,严厉打击"三包一挂"等违法违规行为,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让违法者得不偿失;更期待通过完善制度设计、加强监管力度,从源头上遏制挂靠乱象,让建筑市场回归规范有序的轨道,避免更多"老姚式"的悲剧重演。毕竟,公平正义或许会迟到,但绝不应缺席。
(来源:微信公众号高勤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