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删稿 的图像结果

黄河中游的吕梁山脉,本应是“一泓清水入黄河”的生态屏障,而山西兴县的煤矸石乱象与假记者删稿风波,却撕开了生态保护与舆论监督的双重困境。这场由国企民企违规排污、假记者冒充身份压制监督引发的连锁反应,不仅是一次局部的环境危机,更值得我们对发展与保护的平衡、权力监督的效能进行深度反思。

图片


生态保护的底线,不应成为利益交换的筹码。兴县作为国家级限制开发重点生态功能区,煤炭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本应并行不悖,但层层转包的利益链条却让环保红线形同虚设。中煤系国企将洗选煤业务转包给早已臭名昭著的污染企业,延续夜间违规填埋煤矸石的模式,甚至将排矸场伪装成“填沟造地工程”规避监管,这种行为本质上是将短期经济利益凌驾于长远生态安全之上。煤矸石淋溶产生的氟化物超标80%的隐患,不仅威胁当地地下水安全,更直接触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核心底线。回溯2021年中央环保督察曝光的同类问题、2023年环保志愿者遭殴打事件,不难发现当地污染乱象的顽固性——当企业违法成本低于合规成本,当生态责任让位于利益勾结,“绿水青山”就可能沦为“金山银山”的牺牲品,这种短视行为必须得到根本遏制。

图片


舆论监督的价值,不应在权力干预中折戟。新闻舆论监督是宪法赋予公民的间接监督权利,是揭露真相、推动问题解决的重要力量,正如“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的题词所彰显的,其核心价值在于维护公共利益。而自称《中宏网》记者的贺永,却利用虚假身份充当污染企业的“保护伞”,通过投诉删稿、联系网监部门施压等手段,接连删除基于事实的监督报道,这种行为不仅涉嫌违法,更严重践踏了舆论监督的尊严。更值得警惕的是,删稿风波背后暴露出的监督困境:自媒体作为舆论监督的重要补充力量,在遭遇权力干预时往往缺乏有效保障;部分监管部门的缺位,让污染企业有恃无恐,甚至滋生出“假记者”干扰监督的恶劣风气。当真话被屏蔽、监督者被围剿,公众的知情权与监督权便无从谈起,而这正是各类乱象得以持续的重要原因。

图片

治理体系的漏洞,需要以制度刚性筑牢防线。兴县污染乱象的反复出现与舆论监督的艰难博弈,根源在于治理体系存在短板。一方面,监管机制的“宽松软”让违规行为有机可乘——对企业转包环节的监管缺失、对排矸场的常态化监测不足、对违法行为的追责力度不够,导致“一罚了之”“屡罚屡犯”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舆论监督的保障机制尚不健全,对虚假身份干扰监督、滥用投诉权利压制真相的行为,缺乏快速响应与严厉追责的有效路径。要破解这一困境,既需要强化监管的“硬约束”,建立煤矸石处置全流程监管体系,对违规转包、非法填埋等行为实行“零容忍”追责,同时启动对监管部门的问责,查清是否存在失职渎职或利益勾结;更需要筑牢监督的“防护网”,明确舆论监督的合法边界与保障措施,严厉打击冒充记者、压制监督的违法行为,让监督者敢于发声、真相能够传播。

图片

“删帖易,消弭污染难;遮丑易,弥补信任难。”兴县风波再次警示我们:生态保护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舆论监督不是绊脚石而是铺路石。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关乎民族永续发展,舆论监督的畅通关乎社会公平正义。唯有坚守生态底线,让违法者付出沉重代价;唯有保障监督权利,让真相不被掩盖;唯有健全制度体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才能真正实现“一泓清水入黄河”的美好愿景,让发展与保护真正实现良性互动,让公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落地生根。这既是对兴县风波的回应,更是对所有生态保护与监督工作的共同要求。

来源:微信公众号产品与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