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编者按:自2023年以来,城市音乐节活动已经成为全国各地城市吸引人流量、提升曝光度的热衷选择之一。需要注意的是,城市音乐节活动虽能汇聚人气,短时刺激消费增长,大力推动当地文旅产业发展,但风险也容易伴随滋生,一些地方或因举办经验缺乏、风险研判不充分等原因,导致活动期间出现人员审核不严、接待能力不足、交通疏导不畅、现场管理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不仅使活动难以获得预期效果,还有可能对当地城市形象造成负面影响。为助力各地各部门更加科学、高效地开展相关工作,研究院精心梳理近年来城市音乐节相关热点舆情案例,召集业内专家深入研讨,分析风险特征以及化解策略,形成此份专项风险提示报告,以供参考参阅。

一、舆情概况

通过智慧星光“舆情秘书”平台针对性设置“音乐节”“投诉”“举报”“事故”“争议”等关键字、关键词、特定代码、关联信息等舆情专属模型,对近一年以来全网信息进行搜集,形成基础研究样本。经梳理,相关情况如下:

(一)举办情图片索周期内(2023年1月至2025年10月),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累计举办城市音乐节活动超1010场,月均29.7场,举办量与假期呈现较强的关联性。

(二)舆情数据

图片

图片

二、典型问题整理

综合梳理各地城市音乐节活动出现的相关舆情,以下八个类型问题比较典型,易在活动期间发生。

一是涉人身财产安全问题。音乐节举办期间人员密集、人流量大,较一般活动更易发生拥挤、踩踏、财物丢失等安全事件。如2023年,某地举办的迷笛音乐节期间,在音乐节结束当天,迷笛露营区发生大规模财物被盗事件,造成了较大负面影响;2025年6月,某地文化中心举办偶像团体AKB48演唱会期间,一粉丝因前排座位被占,与占位的多名观众产生纠纷,甚至被围殴。

二是涉现场组织引导问题。音乐节期间大量人员进出流动,涉及入场、安检、入座、退场等多个环节,组织引导混乱严重影响参与体验。如2025年3月,某地草莓音乐节举办的第一天晚上,社交平台上出现了大量对首日活动的吐槽帖文,质疑主办方缺乏有效的现场管理,主要槽点包括人流量过大、秩序混乱、动线及分区不合理等。

三是涉门票销售倒卖问题。音乐节的门票在定价、抢票、选座、倒卖、超售、退票等环节均易引发纠纷。如2024年9月,银河左岸承办的某艺人巡演门票因超售导致入场人数超过场馆能容纳的人数上限,部分持票观众无法入场,混乱的场面使演出推迟1小时40分钟。演出的推迟又打乱部分观众返程计划,已购买的高铁票和机票被迫改签,引发众多网民的不满与投诉。

四是涉演出艺人争议问题。近年来,港台艺人在境内外网络平台的涉政言论频繁被曝存在“双标”问题,一些艺人因涉毒等违法犯罪经历,在音乐节宣传期间即招致质疑。如2024年4月24日,台湾艺人田馥甄发微博表示将参加某地音乐节,被网民曝出其曾发表涉“台独”言论受到抗议,并要求主办方换人。

五是涉活动现场保障问题。音乐节活动属现场演出,具有一定的即兴发挥和不可预知性,易因突发因素、安排疏漏发生现场事故。如2023年12月,某地青年音乐节出现一系列状况,现场音响设备线路出现问题导致连续半个多小时没有人上台,插播广告时间达20分钟之久,造成现场观众高喊退票、网民发文宣称避雷。

六是涉明星粉丝矛盾问题。城市音乐节具有“拼盘”性,参演明星艺人较多,各自粉丝群体可能因演出安排、咖位排名等产生争议。如2025年5月,在某地举行的音乐节当天,罗云熙与周深先后出现在该音乐节现场,但两位艺人的粉丝因为“罗云熙演出超时占用周深演出时间”以及争抢应援位等说辞,产生舆论纠纷。

七是涉活动期间物价问题。音乐节期间人流骤增,一些举办地酒店、商家趁机涨价甚至哄抬物价。如2024年8月初,暑期旅游旺季遇上某地举办音乐节,有网民晒出线上浏览的该地酒店价格截图,某些连锁酒店一晚价格在千元以上;2025年8月1日,网民反映,平时售价约4元的柠檬水,在某地音乐节现场售价高达15元。

八是涉不可抗力因素问题音乐节作为大型文体活动,存在因自然灾害、重大活动安排等因素临时改期或取消的可能。如2024年5月,某地音乐节举办当天凌晨4时30分,官方突然发布通知称,受天气因素影响,原定于5月1日的演出取消。而在1日10时41分却再次发布消息称,鉴于天气已基本符合要求,音乐节可照常举办。反复更改安排引发舆论吐槽。

二、舆情特征

一是音乐节相关舆情话题内容呈现阶段性特征。梳理发现,音乐节相关舆情话题与举办过程密切相关,可分为筹办预热、宣发升温、演出进行、结束收尾阶段,不同时间阶段涉及的热点话题各有不同。筹办预热阶段,拟邀请的演出人员阵容咖位“含星量”对于音乐节的热度具有直接影响,头部明星的行程动向引人关注,个别明星可能存在的涉毒、涉黄、涉政、涉私德等问题或招致抵制反对声音;宣发升温阶段,随着音乐节举办进入倒计时,各项准备工作进入冲刺阶段,对于举办地的舆论关注度水涨船高,场地搭建、交通接驳、门票售卖、延伸保障等将形成对当地的人流冲击;演出进行及收尾阶段,演出人员及乐迷观众针对现场进行过程中的各类评价集中在该阶段,从安检搜身到售卖物价,从表演表现到个人感受,对于音乐节的举办水平具有重要影响。

二是舆情主体关注点存在一定圈层化差异在音乐节的舆论场中,不同参与群体的诉求与视角不相同。核心粉丝群体往往聚焦于演艺人员本身,对艺人阵容、演出时长、节目单编排、互动环节等较为敏感,其声量集中且带有强烈的情感投射。而普通观众及本地居民则更关注演出的整体质量、公共服务的便利性及活动的社会影响,如票价是否合理、现场管理是否有序、交通是否便捷、噪音与环境干扰等公共议题是他们讨论的核心。这种圈层间的认知差异,容易在资源分配、现场秩序维护等问题上产生摩擦与碰撞。

三是城市举办音乐节效果存在“两面性”特征音乐节作为大型文化娱乐活动,承办工作涉及人员联系、交通运输、游客接待、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政府工作人员执行力、本地群众综合素质等多方面因素,无论是对于多次举办具有一定经验积累的城市,还是首次举办音乐节的城市都带来了正反两方面并存的影响。一方面,成功举办的音乐节活动可以发挥宣传城市形象、带动当地消费的积极作用,成为城市营销的经典案例。另一方面,音乐节前期口碑热度越高、关注度越大,相应的舆情风险也随之提高,稍不注意就可能功亏一篑,从音乐节变为“音乐劫”。同时,由于许多城市音乐节会延续举办,网络舆论中常会出现“历史记忆”的叠加,网民会频繁提及并对比往届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使每一届活动的举办都处在过往舆情的审视之下,这为城市带来了持续的压力。

四是活动口碑在网络传播讨论中突出零散化、情绪化特征随着小红书、抖音(快手)、微博等社交网络平台在视频、图片方面的发展,网民倾向于通过社交网络平台的个体分享,对音乐节等演出实况进行实时、直观了解。受到个体差异影响,对于同一活动、同一节目的评价也会存在“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差异,网民在评论互动中的观点偏向极端化、情绪化,如通过设置“再也不参加某音乐节”“避雷某地”“已被宰”等标签吸引眼球,存在使用夸张化、标题党等手法刻意放大个别负面案例,误导公众认知,诱导情绪化争论,甚至通过编造谣言吸引关注。对于音乐节的整体口碑,过去网络大V发声、专业媒体评价、媒体报道定论的模式面临网民群体评价分散化的新态势。

三、风险研判

一是现场突发情况易引发关联猜想现场突发情况,如舞台设备故障、艺人突发疾病无法演出、极端天气导致活动中断等,往往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这些事件不仅直接影响音乐节的顺利进行,还会引发公众对活动组织方能力、安全保障措施以及应急预案的质疑。如舞台设备频繁故障,公众会质疑活动方在设备选择、维护和检查方面的专业性;因极端天气导致活动中断且没有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则会引发对活动方应急预案不完善、对参与者安全不负责任的批评。与此同时,因城市音乐节活动明确涉及具体城市、赞助商、合作方等关联主体,容易在各类负面反映中被反复提及,直接导致质疑范围扩大化,并加深舆论对相关主体的负面印象。

二是音乐节问题易产生延伸性影响音乐节问题,如票务混乱、安保措施不当、保障不到位等,不仅会影响参与者的直接体验,还容易产生延伸性负面影响,波及行业生态和城市形象。如票务混乱会招来组织管理能力差相关负面评论,导致公众对该地方举办音乐节的信任度下降,影响未来同类活动的票房销售;安保措施不当则会引发公众对公共安全问题的担忧,影响城市治安形象;保障服务不到位则会让参与者对城市的文化氛围和服务水平产生负面印象,进而影响城市的文化形象和旅游口碑。这些延伸性影响往往具有长期性和隐蔽性,需要活动方和相关管理部门高度重视。

三是小事件易放大形成裂变式传播在社交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音乐节中的小事件十分容易被参与群体“随手曝光”,经网络放大后形成裂变式传播。一个细微的失误、一句不当的言论,都可能迅速引发大量关注和讨论,进而对音乐节品牌乃至城市形象造成严重影响。如工作人员的不当行为被参与者拍摄并上传至网络,不仅会引发网民围观讨论,还容易引发媒体跟进报道,形成针对活动方的质疑矛头;一位艺人的不当言论极易在网络上引发轩然大波,迅速登上各大网络平台热搜榜单,对音乐节品牌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这种裂变式传播具有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的特点,需要活动方具备高度的敏感性和应对能力。

四是饭圈文化冲突加剧舆论风险音乐节作为多艺人同台的拼盘演出,汇集了来自不同背景、持有不同观演文化的粉丝群体。各方粉丝为支持各自偶像,常在社交媒体上展开“应援比拼”,这种竞争有时会从良性互动滑向非理性的群体对立。例如因演出时长、出场顺序等资源分配问题引发的粉群摩擦。此类对立可能演变为言语攻击、数据比拼、甚至现场肢体冲突,不仅破坏观演秩序与活动氛围,更可能衍生出危害公共安全的事件。同时,部分非理性应援行为(如冲撞护栏、干扰他人观看)也极易引发其他观众反感,经网络传播后进一步损害音乐节的整体形象与社会评价。

五是音乐节活动易引起本地及周边市民不满音乐节在带来外来人流与短期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常因扰民问题与资源挤占引发本地居民的不满情绪。例如活动期间的交通管制与封路会影响居民日常出行;持续至深夜的噪音干扰可能打破正常生活节奏;大量游客瞬时涌入导致的公共场所拥挤、垃圾增多、物价临时上涨等问题,将进一步加剧本地居民的不便与心理排斥。这类不满若持续积累,不仅可能演变为居民在线上线下的抵制行为,更将削弱音乐节乃至城市文旅发展的在地社会认同与民意基础。

六是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冲突风险可能产生作为人群高度聚集的公共文化活动,音乐节容易成为意识形态及价值观争议的潜在爆发点。一方面,艺人过往涉及历史、政治、民族等敏感议题的言行若在活动前被重新挖掘,可能迅速触发公众舆论抵制;另一方面,现场出现的符号化表达,如某些带有政治隐喻的旗帜、标语或服饰出现在演出场地或观众区域,一经拍摄传播,容易发酵为更具争议性的公共事件。这类议题天然具备高敏感性与强扩散性,不仅会迅速激化网络对立情绪,还可能引发境外媒体关注与炒作,从而对音乐节的顺利举办、品牌延续乃至城市形象造成损害。(来源:新媒体研究院)